观音菩萨道场—普陀山

观音菩萨道场-普陀山

普陀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,居杭州湾以东约一百海里的莲花洋中,是观音菩萨应化的道场。847年即唐代时,有梵僧(天竺国僧人)来岛上的潮音洞边焚指供佛,引起观世音菩萨现身授宝,后来潮音洞旁常有信士来此效仿燃指,引起僧团和官府的禁止,告诫禁止燃指的石碑至今仍在。故此山古来已是佛教圣地。

公元858年,据载有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,欲迎归本国,船只路过普陀山洋面,铁莲绕舟,因此认为大士不愿东去,乃留像山中,山民张氏目睹海上奇观,舍宅供奉,取名「不肯去观音院」,从此普陀山正式成为观音菩萨的应化圣地。

佛教典籍上原有观音居印度南海岸补怛洛伽山之说,宋代时,人们见此山光明清净,多有小白花,符合《华严经》上对观音菩萨道场普陀洛迦山(补怛洛伽山)的描述:「于此地方有山,名补怛洛迦,彼有菩萨,名观自在」。且传说此地多有观音菩萨显圣的瑞相,便认定此山就是普陀洛迦山,也就渐渐改名唤作普陀洛迦山。明万历中,岛上宝陀观音寺(今普济寺)被敕赐为「护国永寿普陀禅寺」,于是又将这里两座山分别叫做普陀山和珞珈山(洛伽山),两山隔海相望。

普陀山现存主要寺院有普济禅寺、法雨禅寺、慧济禅寺三大处。普陀山的标志有南海观音大铜像、不肯去观音院、紫竹林,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。

洛迦山位于普陀山东南约5.3公里处,从普陀山眺望,洛迦山孤伫海中,犹如一尊仰卧于莲花洋中的海中卧佛。

传观世音菩萨先在洛迦山修行得道,后才到普陀山开辟道场。凡朝拜普陀山的信众,必到洛迦山,故有“南海普陀去烧香,不到洛迦烧半香”之说。山上有圆通庵、大悲殿、大觉殿、伽蓝殿、五百罗汉塔、四十八愿塔、水晶宫等。

以下介绍普陀山、洛迦山主要寺院、胜地:

普济寺 (普陀山)

普济寺,又称普陀山前寺,前身为唐末的「不肯去观音院」,宋代更名为「宝陀观音寺」,明万历年间更名「护国永寿普陀禅寺」,清康熙皇帝赐额「普济群灵」后才改名为「普济禅寺」并沿用至今。其位于普陀山南部,为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剎。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、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。全寺占地面积约37000平方米。

清雍正九年(1731年)至十二年(1734年)三年时间里,建成9殿、12阁、16堂、4轩,共200余间房屋。中轴在线,现存山门殿、天王殿、圆通宝殿、藏经楼、方丈殿、灵鹫楼等建筑。除主殿外,两侧还有供奉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萨殿,以及伽蓝殿、祖师殿、罗汉殿、斋堂、禅堂、客堂等殿堂楼宇600多间。其中,圆通宝殿为单层重檐,为观音菩萨正殿,可容纳数千人,殿中供奉毗卢观音,四周塑有观音道场特有的观音三十二应化身。

法雨寺 (普陀山)

法雨寺,又称普陀山后寺,位于普陀山后山南麓,建于明万历八年(1580年),初名海潮庵。后因康熙帝御赐「天花法雨」匾额,改名为「法雨禅寺」。经康熙时期大规模扩建,殿堂楼阁达200余间,占地47600平方米,成为普陀三大禅寺之一。法雨寺依山就势,层层升高,自前至后六重殿宇,共245间。其中观音殿(又名九龙殿),外观金碧辉煌,内部华丽精致。

慧济禅寺 (普陀山)

慧济寺,坐落在佛顶山山巅的右上方,又称佛顶山寺,创建于明代,与普济寺、法雨寺合称普陀三大禅寺。

1907年大规模重修后,建成四殿、六楼、七宫。这些建筑雕梁画柱,工艺精致。慧济寺虽然修建较晚,规模也不大,但其布局却独具特色。主体建筑因山制宜,灵活地安排在一条横轴在线,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。这些建筑错落有致,加上曲折的红墙,幽深的甬道,使人领略到佛门的清净幽邃。

南海观音像 (普陀山)

南海观音像为世界上最大的铜制观音塑像,高33米,重达70余吨,由海内外华人信众筹资建造,是普陀山的标志性景点。

传说,1994年10月,当时的全山方丈释妙善长老看到观音菩萨显圣,身形高大,站立在海边,金光闪闪。他感念到菩萨的指示,遂发心在他见到观音菩萨的站立处竖立一座相同模样的观音造像,几年后,南海观音像终于建成。

1997年10月30日开光仪式上,主持方丈释妙善宣布「典礼开始」的剎那,观音像的头上云层骤开,投下一道金光,空中显现出清晰的观音立像。此瑞相被在场五千人悉数目睹,且留有影像数据,观音菩萨显圣一事广为流传。

不肯去观音院 (普陀山)

传说公元858年,唐朝大中十二年,日本临济宗高僧慧锷参访五台山,并请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回国,船行至现在的舟山群岛普陀山,海上突起狂风,巨浪滔天,慧锷法师只好靠岸待风浪平息再出发。翌日,慧锷再度启程,岂料海上忽然大雾弥漫,挡住前行视线,他左右绕道避开浓雾,却「鬼使神差」绕回到原地。第三日,天气终于放晴,慧锷再出发,可是乌云忽然蔽日,眼看又要起狂风巨浪,慧锷立定决心,强行出海,可是越往前风浪越大,蓦然海上升起诸多铁莲花围住行船,慧锷大惊,请出观音菩萨像祈告指明前路,此时,海中钻出一头铁牛,吞掉铁莲花,一条海路出现在慧锷的眼前。慧锷沿此路前行,竟又驶到了普陀山。此后,慧锷感叹「观音菩萨不肯离去此地」,乃留圣像于山中。山民张氏目睹海上奇观,舍宅供奉,取名「不肯去观音院」,此山即被视作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并延续至今。今不肯去观音院重建于1980年。

观音跳 (普陀山)

观音跳为一巨石,位于普陀山东南端,距洛迦山最近,相传观音菩萨从洛迦山到普陀山来弘法,跨步落在此石上,烙下足印,故称为「观音跳」。图中近处大石为观音跳,石面上依稀可见烙下之足印,图中远处为洛迦山。

圆通禅院 (洛迦山)

洛迦山过去曾有妙湛、圆通、自在、观觉四座茅篷,后仅存圆通篷,1990年重建为圆通禅院,新建大悲殿和大觉庵,以及土地祠、闻思亭、迦蓝殿等。圆通篷最早建于明万历年间,现圆通禅院为洛迦山主刹,殿宇依山起势,坐落在山腰丛林中,门前一片山坡坪地,环境幽静,空气清新。

妙湛塔 (洛迦山)

妙湛塔现址原为妙湛庵。1988年开始在妙湛庵旧址新建妙湛塔(又称五百罗汉塔),并于1993年6月建成。其坐落在洛迦山中部,圆通禅院西。罗汉塔雕工精细,堪称海天佛国一大工程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